随着精准医疗的高速发展,肿瘤个体化治疗策略备受关注。其中,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技术的应用发展至关重要,MRD检测可发现肿瘤细胞残存的微小“种子”,检测出传统诊疗手段难以发现的“隐形”威胁,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7月20日,“臻young青年领袖论坛”于哈尔滨举行,与会专家就肿瘤临床实践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发表各自看法并进行深入探讨。
会议期间,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清华教授及深圳市人民医院黄同海教授,结合自身临床诊疗经验深入讲解MRD等新型技术在肿瘤精准检测与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现状,现由本报掇菁撷华,以飱读者。
对话周清华教授
高屋建瓴,指点迷津
精准选择,降阶升阶
MRD检测指导肿瘤治疗
肿瘤微小残留病灶(MRD)概念最初源于血液肿瘤,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标准,并用于监测肿瘤是否复发。随着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MRD概念逐渐延伸到实体瘤领域。对于肺癌等实体瘤患者而言,MRD系指患者进行根治性手术或接受化疗、免疫及靶向药物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采用影像学或常规实验室方法未能检测,但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血液等体液中检测到肿瘤细胞或肿瘤特异核酸分子,故MRD又称分子残留病灶。
MRD在改善实体瘤患者生存获益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其中,MR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的探索位居前列。2024年,在肺癌高峰论坛中,肺癌专家共同提出肿瘤适应性治疗的概念——即利用生物标志物精准选择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根据检测结果实施降阶或升阶治疗以期获得更佳的疗效、更高的生活质量及更好的成本效益。目前,对于术后靶向治疗疗程的选择尚无定论。而通过MRD精准检测,可筛选术后需要接受靶向治疗的人群,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所谓适应性降阶治疗就是通过分子检测,精准筛选可豁免或部分豁免标准治疗的患者。对于部分IB-IIIA期NSCLC患者,无法通过手术治疗实现治愈,术后存在复发风险。但因缺乏有效检测手段,无法精准筛选出需术后辅助治疗的高复发风险人群,故导致部分无高复发风险人群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疗。通过高效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出需要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可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不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根据王俊院士、吴一龙教授等国内肺癌领域专家研究一致得出,术后MRD阴性NSCLC患者接受辅助治疗未获得额外生存获益,MRD阳性患者在辅助治疗中获益,提示高质量MRD报告是辅助临床决策判断的重要前提。
适应性升阶治疗即通过精准筛选增加治疗或加强标准治疗。IA期NSCLC患者复发风险一般较低,约10%以内,通常无需术后辅助治疗。但我国NSCLC患者基数较大,超早期复发患者并不少见。且临床观察显示,部分术后接受标准辅助治疗的患者,暂停治疗后会出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等快速复发。通过分子标志物进行早期筛查及干预,可改善高复发风险者预后。
为更好地指导后续诊疗,MRD解读需着重关注检测的阳性阈值、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临床实际需求。而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倾向于选择经大样本量、全方位验证的产品。临床医生应了解不同技术路线MRD报告内容的差异,以便有的放矢地选择、应用MRD检测指导临床诊疗。临床实践时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MRD检测。其中,个性化定制的MRD检测一般包含MRD的定性和定量结果,报告相对简洁。而固定panel的MRD检测除MRD定性和定量结果,还包含与肿瘤密切相关的一二级功能变异,可进一步检测肿瘤进化和耐药,为临床提供更加详细的用药信息,协助临床决策。但无论何种MRD检测报告,均应结合患者临床信息、检测结果做出综合判断,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此外,在解读MRD检测结果和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向患者解释检测结果的意义和治疗方案的目的、方法、风险及预期效果等,以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配合度。
智能辅助,创新技术
肺癌早期筛查技术的创新与挑战
肺癌是我国严峻的健康问题,每年新发肺癌病例超过100万,死亡病例超过70万。尽管中国人口仅占全球18.7%,但肺癌新发和死亡病例却分别约占全球的43%及45%,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我国肺癌筛查工作于1991年在云南地区初步开展,采用胸部X光片及痰细胞学方法进行筛查。研究结果显示,尽管筛查提高了早诊率,但因大部分经胸部X光片检查发现的肺癌多为中晚期,故早期筛查并未显著降低死亡率。2010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肺癌筛查项目逐渐覆盖到更多省市,筛查率较前明显提升。尽管如此,与国际上70%~80%的筛查率相比,中国筛查覆盖率不足20%,仍存在较大差距。而美国通过20年的筛查降低了20%以上的肺癌死亡率,这一经验为中国未来的筛查工作提供了积极、宝贵的借鉴经验。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液体活检等分子检测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液体活检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通过分析患者血液样本中肿瘤细胞释放的DNA(ctDNA)等进行癌症筛查,避免对人体造成损伤,且具有可多次取样、动态监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等优势。而NGS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血浆ctDNA NGS检测逐渐成为大众可接受的癌症早筛方式之一,是目前肿瘤早筛技术主流的研究方向。此外,传统的影像学筛查和早诊手段也在不断地提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影像学数据有助于早期诊断,深度学习算法则可帮助医生发现微小的肿瘤或病变,提高早期肺癌的发现率,降低漏诊率。
尽管新技术为肺癌早筛、早诊带来新希望,但其在临床应用上仍面临诸多挑战。成本问题首当其冲,新技术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的可能性。其次,准确性也是关键问题所在,尤其在人工智能辅助CT筛查中,如何减少误判、提高诊断的精确度,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也需要时间,需通过教育和科普活动逐步实现。此外,还需从法规角度出发,保障和约束新技术的应用,确保其安全有效。
持之以恒,无限探索
青年医生的成长探索之旅
周清华教授作为中国胸外科领域最早对青年医生进行专业培训的医生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参与开展针对青年医生的培训项目,有效提升青年医生的专业技能,推动胸外科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尤其对于肿瘤学科而言,技术的革新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新的治疗方法、药物、设备及理念层出不穷。这要求每一位医生都要保持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意识,不仅要跟上最新的研究成果,还要能够快速地将这些新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对于资深医生而言,“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一句格言,更是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而对于年轻医生,更需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学术发展。
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为医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学习机会。医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馆学习,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设备获取最新的医学信息。而国际会议及学术研讨,也为医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了重要学习方式。
此外,寻求“良师益友”也是青年医生不断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在临床实践中,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许多临床经验无法从书本上获得,需通过实践不断学习和积累。此外,与跨学科专家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与经验,可促进跨学科的学习、交流及进步。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反思及完善,有助于提升个人学术及临床实践能力。
对话黄同海教授
创新驱动,青年领航
创新融合,医学无界
青年医生共著医学新篇章
当今医学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将国际先进的诊疗理念与本土实际临床情况相结合是提升医疗诊疗技术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医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青年医师应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的诊疗理念,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在肺癌治疗领域,始终应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科学探索为方法,通过规范、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挖掘解决临床治疗未满之需的合适方法,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不断优化临床诊疗和科研探索水平,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全面满足当下治疗未满之需。
尽管肺癌患者的诊疗水平较前大幅提升,但在临床诊疗中难以抉择的问题仍不可避免。对于初次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的Ⅲ期肺癌患者,经术后辅助治疗后病情进展,但基因检测复查结果为阴性,如何选择下一步治疗,成为临床棘手问题。而通过体外药物筛选研究,挖掘适合患者治疗的药物,可为患者提供精准化治疗方案。该探索的成功,不仅体现了科学研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展示了科研与临床实践的良性互动。

此外,对于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反应不明显的患者,也需通过规范的临床研究,精准筛选出适合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治疗负担。
除临床诊疗探索外,多学科合作(MDT)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治疗涉及内科、外科、病理科等多学科领域。MDT的目的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提供一个综合的诊疗方案和治疗策略,而非单一学科观点输出。MDT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通过全面的分析与讨论,结合各学科的优势,最终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青年医生作为医学界的新兴力量,肩负着推动医疗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使命。需不断深化科研创新与临床应用,推动跨学科合作,探索智能医疗技术,坚持终身学习,以患者为中心,强化人文关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实现对患者的全面关怀和精准治疗。
随着MRD等精准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肿瘤个体化治疗正位于扬帆起航的新起点。创新技术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早的诊断和更精准的治疗选择,也为医生提供了更有力的工具来监测和干预肿瘤的复发风险。青年医生作为医学领域未来的中坚力量正规股票配资开户,通过不断自身学习与自我更新,势必进一步为肿瘤治疗注入新活力和新思维,全面开启肿瘤精准化个体治疗新纪元。